当前位置:首页 >
吴太贵:“处女”本无事,奈何质疑之——从北大招募处女血做研究一事的社会反应说起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处女”本无事,奈何质疑之

——从北大招募处女血做研究一事的社会反应说起

 

据《新京报》报道,911日,北大未名BBS和北师大论坛上,分别贴出一则招募“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大学生提供静脉血用于课题研究的网帖。帖子落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室”。网帖称,为促进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肿瘤的防治工作,本课题组正探索HPV血清抗体流行及其自然史特征。拟招募100名健康在校女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静脉血3-5ml,分离所得血清将作为研究所需阴性对照。网帖还针对招募对象作了条件限制,要求年龄在18-24周岁、未发生过性行为、身体一般状况良好。采血后,将给予每人150元的经济奖励。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在全社会引起巨大争议。在种种社会反映当中,又以质疑的声音居多,有网友直言对此事不可理解,实验为何“非处不可”?还有网友质疑,既然是找处女,为什么又非女大学生不可?

为此,课题组回应说,他们正在研究的HPV病毒检测,需要一个阈值判断阴阳性,因为性传播是HPV病毒感染的主要渠道,而国际公认的方法是用处女血清做对照,所以才会招募处女大学生志愿者提取阴性血清样本。而对于为何非女大学生不可?课题组也回应说,样本确实也可以采用婴儿或者未成年女孩的,但考虑到要征求监护人同意才可进行,所以这次将范围限定在有自主决定权的女大学生。

通过当事一方的回应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北大肿瘤医院招募处女血做研究一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学术研究项目。但问题就在这里,一个原本再正常不过的科研血液招募事件,为什么一旦和“处女”这一敏感词汇关联,就引起了强大的网络围观,并引发了超过预期的社会反应?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社会上大家看待问题的定向思维有关,这种思维通常具有狭隘的特性。一看到“处女”二字,大家便再也不能淡定了。毕竟,这个社会围绕“处女”的各种花边新闻实在是太多了,“富豪征婚要求是处女”、“处女观景免门票”、“处女采茶”……每一个围绕处女的新闻都能刺激到公众的敏感神经,网友们都习惯一边看一边骂了。所以,即便是一个纯粹的正儿八经的学术项目,大家却硬是将其拓展到了伦理问题的领域,甚至开始自顾自地讨论“大学里还有没有处女”这个与北大课题组招募处女的初衷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八卦问题。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那样:有些人真无聊,别人跟你讲科学,你却非要讲伦理。等伦理讲不通了,你们是不是又该讲科学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此类问题,大家首先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目前,大学生的文化水平不低,知识背景不浅,理解能力也不差,但是大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盲从行为。

其次,大家要学会理性客观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人都是理性生物,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一部分,其知识、能力和水平都远比普通人要强,因此其影响力也远比普通人要大得多,这个时候更是要注意独立思考,不随大流,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否则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比如,在此次北大招募“处女血”做研究一事上,如果我们能独立思考,抛开狭隘的定向思维,客观的看待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就不会对一个如此纯粹的科研项目横加指斥,更不会无中生有的去探讨一些与科学研究毫无关联的低俗话题。西方有谚语云,上帝的归上帝,魔鬼的归魔鬼。同样,在科学与伦理之间,我们也要遵循:科学的归科学,道德的归道德。

最后,让我们以一个佛家故事作为结尾吧: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