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子风采
我院师生顺利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13 阅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及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践,7月5日至8日,指导老师金小苗带队“浙里星火”实践团,联合大城小爱公益联盟,在宁波奉化、余姚等地开展“青马燃梦乡村行,智志双扶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在大城小爱公益联盟负责人梁政波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青少年成长基地,负责人细致的讲解让师生进一步掌握青少年成长规律,深入了解基地育人理念。在“星火智慧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马敬丹以“诗歌里的红色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解读经典诗篇,带领红心堡的外来务工子女感受革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随后实践团的其他成员和红心堡的外来务工子女一一结对,共同讨论英文绘本中的故事,在轻松互动中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并开展多场英语电影观影活动,英文原版配音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提升语感,激发英文学习兴趣。

实践团成员马敬丹化身讲解员,直播带领线上观众 “云参观” 科普馆六大展区,介绍中华鲟保护现状及万圣村从传统渔村到生态保护示范村的转型。直播聚焦互动体验区和研学课堂,展示寓教于乐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方式,观众可看到馆内 3D 模型、多媒体设备及中华鲟主题文创。指导老师金小苗称,希望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鲟保护,首次直播效果不错,未来将探索更多创新宣传方式。

7月6日,“劳动再教育·新苗再提升”主题活动走进安达通生产车间,为学生们开展劳动实践与科技启蒙教育。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孩子们有序参观自动化生产区域,当机械臂以精准轨迹完成零件抓取作业时,同学们纷纷驻足观察,眼中满是对工业科技的好奇。负责人结合生产线运作流程,以贴近小学生认知的方式讲解工业生产原理,实践团成员罗熳榕通过“智能设备如何协助人类工作”的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理解科技与劳动的融合关系。随后,小学生们佩戴防护手套分类零件,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严谨性。

为更好从历史与民俗中感受文化的深厚力量,实践团队以 “红色寻光” 为主线展开研学。实践团成员周心怡带领大家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稻谷标本与骨耜农具前,师生们指尖拂过 7000 年前的农耕文明印记,让人深切感悟长三角地区 “以农立本” 的历史根脉,也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照中,触摸到文化传承的强劲脉络。随后,在天一阁的青瓦白墙间,古籍中记载的浙东民俗如画卷般铺展,从节庆仪式到生活礼仪,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芬芳。最后,在宁波帮博物馆中,那些泛黄的契约文书、旧时的商号招牌,诉说着商帮文化里诚信经营、抱团发展的内核,让大家看到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动能。研学中,师生们不仅用心记录古建筑纹样里的文化符号,更热烈探讨如何让沉睡的民俗文化苏醒,将其转化为乡村旅游的 “金名片”,让文化的力量真正成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的星火。

实践团队走进临山中学戚家祠堂,实践团成员罗熳榕以 “戚继光抗倭” 的英雄故事为引,泛黄的史料里,抗倭将士们披甲上阵的身影愈发清晰,那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穿越数百年风雨,依旧滚烫炽热。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壮志豪情震彻心扉,将士们面对倭寇侵扰时的无畏冲锋令人动容,那股忠贞不屈、奋勇拼搏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个个抗倭故事的讲述中,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敬光芒。他们深深领会到,“爱国精神” 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戚继光精神如同一颗种子,在少年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们以勇敢担当的姿态,肩负起守护家园、建设祖国的责任,红色的英雄梦在少年心中悄然绽放,愈发坚定。

今年是 “两山理念” 提出二十周年,我院社会实践团携手杭州市钱塘高级中学和宁波前湾新区红心堡的外来务工子女齐聚万圣村鲟鱼馆。实践团成员冯滟结合馆内展示的鲟鱼养殖历史与现状,对比 “靠山吃山” 的传统模式与 “生态旅游” 的新型发展路径。实践团成员滕佳颖则聚焦生态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问答,向三个群体的孩子们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将思政教育与生态理念巧妙融合。在 “捡垃圾环保行动” 中,大孩子以身作则,小孩子积极效仿,弯腰捡拾的动作里藏着对环境的珍视,将废纸、塑料瓶分类投放的细节中,是环保意识的悄然扎根,也让大中小学生在共同实践中深化了对思政教育中协作与责任的理解。

四天里,我院师生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从智慧课堂的书声琅琅,到车间里的劳动号;从河姆渡的考古沉思,到直播间的科普宣传,每一个场景都见证着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如金小苗所说:“社会实践不是终点,而是青年扎根乡土的起点,我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感悟,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知识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