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研究生专业视野,深度感受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氛围,学院于7月26日至8月2日成功举办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共建美好社会——全球视角下的发展与社会议题”暑期访学项目。项目在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英语综合能力,并辅以丰富的文化参访活动,使同学们充分领略了新加坡的城市风貌与社会文化。
本次访学学院选派10名优秀研究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开展学术交流。访学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有效提升了科研学术能力、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此次跨国界交流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在全球视角下对“共建美好社会”议题的理解,也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为相关议题贡献的智慧。项目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院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的持续创新与探索。
访学感悟分享
彭廷廷:此次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访学经历,可以用“INNOVATION”一词加以概括。何谓创新?NEO KOK BENG教授将其诠释为“创造有价值之物”。而本次访学,恰是一场对创新价值的深度践行。首先,新加坡政府在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尤其是协调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成就让我惊叹,这也让我对异质文化如何在新加坡共生共存产生了好奇。其次,NUS的大学课堂氛围也让我对高校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Business Innovation for a Better World》《Battling Climate Change》课程中,两位教授一直在用“问题”激发我们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激情。最后,NUS的访学经历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使我在未来的学习中更主动地深化跨文化研究。
文丽娟:这是一次短暂而充实的研学旅程,来到NUS,聆听各位教授的演讲,一共6个专业主题课程,分别由6位不同的教授授课,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到人工智能创新与颠覆,以全球化视角看世界技术进步与东盟经济发展。除了专业课程外,还有实地文化参访,了解新加坡重建局的展望与规划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不同大学历史与文化。身处城市之中,看近乎1:1比例规划的城市与绿植建设,了解“政府组屋”带给人民的福利共享。思想的碰撞只在其一,在文化接近性中感悟多元,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章令珂:本次访学我最大的收获是领悟到要“把全球议题变成为具体的人”。过去谈发展、正义、可持续,总觉得是宏大叙事,这次访学让我在新加坡这个多语言多文化并存的城市生活体验里,看见了制度设计如何落进每个人的日常。教授们并不空谈国家规划,每一个议题背后都体现了便利城市公民的温度。大师课让我们学会从抽象的科研指标回到真实的生命,也让我意识到:研究者的真正责任不是描述问题,而是让被研究者的声音被听见、被解决。带着这种“具体的人”的视角回国,我的学术路径、职业选择甚至生活消费,都开始重新校准。
曹玲:这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学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踏入校园,现代化建筑与葱郁绿植相映成趣,学术氛围浓厚。教授们知识渊博,运用丰富实际案例讲解世界前沿研究成果,复杂知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刻领略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术研究的魅力,也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小组讨论和成果汇报环节,对我能力提升帮助很大,大家分工明确共同完成课题,从资料收集到成果展示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智慧。课余时间,我游览了新加坡的城市风光,参访知名政企单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深入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这段访学经历是我人生宝贵财富,我会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所学运用到学习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
潘逸芸: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期一周的访学,使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多方面的提升。在此次访学中,我学习了 “世界的领导力” 和 “应对气候变化” 等多门课程。“世界的领导力” 课程聚焦VUCA世界的挑战,在课堂上,教授结合全球案例解析复杂环境下的领导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研讨,引导同学们头脑风暴展开讨论,不断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此外,访学期间还参观了NUS、NTU的校园,参访让我感受到国际化校园的浓厚学术氛围并且对当地的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不断探索前行,在此次收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李倩倩:这几天的交流中,我不仅认识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还在讨论中不断拓宽思路。我们围绕社会发展、教育公平、环境可持续等议题多次开展头脑风暴,碰撞出许多新观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让我在交流中收获颇丰,也学会了从更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新加坡作为一座高度国际化、文化多元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丰富的课程让我能够从更全球化的视野审视社会议题,也更加明白“共建美好社会”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各国、各地区的协作与努力。每一次访学与交流,都不只是一项任务或一次旅行,更让我明确了自己未来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上的关注重点。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参与更多国际交流,把不同的优秀经验带回国内,与更多人分享和探讨。
吴颖:初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便被其校园的"无界"所震撼。玻璃幕墙的教学楼里,不同肤色的学子并肩疾行;棕榈树下的长椅上,捧着咖啡的教授正与本科生讨论课题。这里没有围墙的阻隔,知识的流动亦如赤道的季风般自由。在短短的访学期间,我领略了新加坡独特的城市风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提升,更是一次人生的洗礼,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将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自己的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罗梦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天访学经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校园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不同背景的学子们在这里共同追逐梦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中“Business innovation for a better world”这门课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主讲老师Dr. Neo Keo Ben知识渊博,授课风格独特。这些内容让“创新”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操作的工具,让我们明白精准的市场分析不仅能识别趋势、捕捉机遇,更能让商业决策成为推动世界向好的力量。这段学习,既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这次访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让我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学会包容与理解,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裴丹琦:这次新加坡研学之旅虽短,却让我在学术视野与文化认知上收获颇丰。在学术探索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六次专题课程令我印象深刻。教授们以全球化视角,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气候治理、人工智能创新等前沿议题,让我对技术进步与东盟经济发展有了更系统的理解。
在文化体验方面,参访新加坡重建局让我领略了这座“花园城市”的规划智慧;走访新国大与南洋理工,则让我感受到两所顶尖学府不同的学术氛围与历史底蕴。漫步城市街头,近乎完美的生态与建设平衡、“政府组屋”的民生保障,无不体现新加坡的发展理念。这趟旅程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让我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对城市治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王振:参加访学使我认识到异域中课堂和生活都是能极大提升自己的舞台。在学习的多门课程中,教授们以渊博学识与独特视角讲授,全英文教学环境虽具挑战,却极大提升了我的专业英语能力与思维。漫步校园和其它地域,看到葱郁绿植与现代化建筑相得益彰,看到谈笑风生的外国友人,让我明白教育不只在课堂,更在街头巷尾的寻常。这次访学,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结交了异途同归的朋友,期待未来能再有机会深入探索。
本次访学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着眼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动拓宽国际合作途径,革新人才培育机制,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术空间,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支持。在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努力将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国际眼光与家国情怀的杰出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智慧与力量。
学院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浙江省首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202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软科排名全国第18名,位列前7%。目前,学院正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争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